∞ 牵涉2nm技术窃密案 日本半导体巨头TEL落选台积电优秀供应商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技术机密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目标,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前高管罗唯仁跳槽Intel引发的,前两个月的例子则牵涉日本半导体巨头。这家公司就是日本KEL威力科创,该公司的一名陈姓员工原本在台积电工作,离职后加入TEL,但仍通过之前的同事关系获取了台积电大量技术信息,就有2nm工艺的重要信息,最终触发台积电监控,随后被抓,8月份宣判。
事发之后,威力科创已经开除了这名员工,并且日前再次发表公告称经该公司内部调查,截至目前未发现相关机密信息外泄至第三方,亦未发现有组织性地指示该名前员工获取不当信息的行为。
之后传闻TEL高管、社长等高层两次去台积电负荆请罪,然而这件事多少还是影响了他们与台积电的关系,日前台积公布了优秀供应商名单,TEL公司就没有位列其中。
台积电在日前的供应链管理论坛上公布的这份名单,主要是表彰合作伙伴在推动2nm等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的研发、优化及产能扩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持续助力台积电拓展全球生产布局。
这些企业名单中,步伐ASML、应用材料、KLA、Lam科林等全球半导体巨头,TEL作为三大蚀刻机供应商之一,之前也不是没中选过,但是这次落选显然不是他们的产品不行,这次的窃密案多少影响了他们的评价。
不过台积电也不太可能完全取消与KEL的合作,能够生产用于2nm及未来工艺蚀刻机的厂商并不多,放弃TEL意味着只能选KLA、LAM两家美国公司,显然这也不利于台积电与厂商博弈。

∞ RX 9070 XT太抢手 在德国销量超过所有50系N卡
在人们的记忆中,英伟达一直是GPU市场的领导者。然而,在多年的统治之后,市场如今正逐渐转向AMD,因为AMD无疑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尤其是在最新一代产品中。
最新报告显示,AMD Radeon RX 9070 XT在德国的销量超过了英伟达RTX 50系列所有显卡,成为最畅销的GPU。即使是RX 9060 XT,在短短7天内也售出了515张。

这份数据来自Mindfactory的每周销售报告,揭示了RX 9070 XT在销量上远超英伟达显卡。作为对比,RX 9070 XT本周售出925张,而 RTX 50系列显卡的总销量为920张。

即使是本周销量第二高的显卡,RX 9060 XT也售出了515张,超过了RTX 5070 Ti。AMD总共出货了1560张显卡,超过了英伟达和英特尔显卡总销量。
该零售商的完整GPU销售清单显示,RTX 5070 Ti是唯一一款销量足够好的英伟达显卡,售出390张,而其他英伟达显卡的销量甚至不到RTX 5070 Ti这款中高端GPU的一半。
RX 9070 XT也是美国亚马逊上畅销产品,凸显了GPU市场的格局转变。然而,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仍然相当庞大,在Steam 排行榜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霸主地位似乎正面临威胁。
今年,英伟达的GPU可谓问题不断,从价格过高到接口熔化,再到性能提升幅度不大等等,可谓是祸不单行。英伟达真的需要在下一代RTX产品线上拿出真本事,才能赢回客户的青睐。

∞ 涉嫌向英特尔泄密 台积电前高管住所遭检方搜查、电脑被扣
11月27日,据路透社报道,台湾地区检方周四表示,调查人员搜查了台积电前高管罗唯仁的住所,并查扣了电脑。台积电周二表示,已向台湾知识产权及商业法院对公司前资深副总经理罗唯仁提起诉讼,原因是罗唯仁向新东家英特尔泄露商业机密。不过,英特尔对此予以否认,认为台积电对罗唯仁的指控没有依据。

罗唯仁
台湾高等检察署称,周三下午,调查人员持搜查令对罗唯仁位于台北市和新竹县的两处住所进行搜查,查扣了电脑、U盘等证物。声明还指出,法院也批准了检方查扣罗唯仁股票和不动产的申请。
罗唯仁在台积电工作长达21年,协助推动了台积电尖端5纳米、3纳米以及2纳米的量产工作。他在今年7月退休,并在10月重新回到英特尔。在2004年入职台积电之前,他曾在英特尔工作长达18年。
截至发稿,英特尔和罗唯仁尚未就此置评。
∞ Kagi推出Orion浏览器1.0正式版 基于WebKit引擎
采用WebKit引擎的Kagi Orion浏览器推出 1.0 正式版,登陆 macOS 平台,主打隐私与高性能,面向希望兼得系统内置 Safari 浏览器的速度、又不愿被浏览数据收集跟踪的用户。 对于想摆脱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 Chromium 浏览器(如 Chrome、Edge、Brave),但又不想牺牲扩展支持的用户来说,Orion 提供了一个不集成 AI 功能、且号称完全不收集遥测和使用数据的替代选项。

在功能上,Orion 虽然打出“零臃肿”的口号,但依然内置了一些颇为实用的特性。 其中,“专注模式”(Focus Mode)可以隐藏浏览器界面,把任意网站变成类似独立应用的无干扰页面;“链接预览”(Link Preview)则允许用户在邮件或笔记中预览链接内容,而无需真正打开新标签页。 用户还可以设置多个独立配置文件,将工作、个人及其他浏览活动完全隔离,同时浏览器本身支持安装 Chrome 和 Firefox 扩展,降低从其他平台迁移的门槛。
Orion 浏览器本体可免费下载安装和使用,并附带 200 次 Kagi 付费搜索引擎的免费搜索额度,方便新用户体验其搜索服务。 此外,Kagi 还提供每月 5 美元的 Orion Plus 订阅,解锁始终置顶的浮动窗口、自定义图标以及新功能的优先体验权等增值特性。
据介绍,Orion 由 Kagi 一个六人团队历时五年开发完成,其中前两年几乎由一名开发者独立推进,体现出该项目从小型实验到成熟产品的演进过程。 Kagi 表示,未来一年将继续扩展文档并加入更多新功能,以提升整体易用性和完善生态。
目前用户可以直接前往 Orion 官方网站下载 macOS 版本浏览器,同时 iPhone 和 iPad 版本也已经在 App Store 上线,供移动端用户免费获取,形成桌面与移动多端协同使用的布局。
∞ iPhone Air销量惨淡引发同行纷纷搁置自家超薄手机项目
据亚洲产业链消息人士透露,苹果超薄机型 iPhone Air 上市后的销售表现不佳,正在促使多家中国手机厂商叫停或搁置自家超薄手机项目。自 9 月发售以来,iPhone Air 一直传出销量疲软和砍单消息,苹果供应链也相应缩减了该机型的出货量与生产规模。 供应商富士康据称已经拆除所有 iPhone Air 生产线,另一家组装伙伴立讯则在 10 月底就已停止生产。

受这款产品市场反响冷淡影响,小米、OPPO、vivo 等竞争对手已取消或调整自家仿 “Air” 机型的研发规划,原本为这些新机准备的 eSIM 解决方案也被转移到其他生产线使用。 报道称,小米原计划推出一款真正对标 iPhone Air 的超薄旗舰,而 vivo 则打算在其中端 S 系列上主打极致轻薄,但相关项目目前均已叫停,厂商方面暂未正式回应。
iPhone Air 是自 2017 年 iPhone X 引入 Face ID 和全面屏以来,iPhone 系列的首次重大外观重设计,苹果试图通过全新的纤薄外形重新点燃消费者兴趣。 然而,要实现仅约 5.6 毫米的超薄机身,苹果不得不在电池容量和摄像头配置上做出取舍:iPhone Air 仅配备了更小电池以及单颗后置摄像头,却依然维持了高端定价。
在价格方面,iPhone Air 起售价为 999 美元,仅比 1099 美元起步的 iPhone 17 Pro 低 100 美元。 后者提供三摄系统和明显更好的续航,这也让不少消费者认为 iPhone Air “重外观、轻实用”,性价比偏低。
据悉,平淡的市场反馈也迫使苹果重新审视这条产品线。《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指出,苹果已推迟第二代 iPhone Air 的推出时间,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有可能容纳第二颗后置摄像头并提升电池续航表现。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三星阵营。韩媒报道称,作为三星对应的超薄机型,Galaxy S25 Edge 同样面临销量不振问题。 三星已经取消 Galaxy S26 Edge 机型计划,并叫停了 Galaxy S25 Edge 的生产。
上述产业动向最早由台湾电子时报 DigiTimes 披露,显示在 iPhone Air 遭遇市场“滑铁卢”之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对于超薄设计路线正明显转趋保守,功能与续航重新被摆在比“极致轻薄”更优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