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关税 针对进口药品、重型卡车和厨柜等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宣布了新一轮惩罚性关税,瞄准了广泛的进口商品,称美国将对进口品牌药品征收100%的关税,对重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对厨柜征收50%的关税。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对多种产品可能征收的新关税发起了多次国家安全调查,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使商业决策陷入瘫痪。
特朗普还表示,他将从下周开始对浴室梳妆台征收50%的关税,对软垫家具征收30%的关税,所有新关税将从10月1日起生效。
特朗普说,对任何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的新的100%关税将适用于所有进口药品,除非生产商已经在美国破土动工建造一家工厂。
他表示,新的重型卡车关税是为了保护制造商免受“不公平的外部竞争”,并表示此举将使帕卡尔(Paccar)旗下的Peterbilt和Kenworth以及戴姆勒卡车旗下的Freightliner等公司受益。
“出于很多原因,我们需要我们的卡车司机在财务上健康和强大,但最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安全!”特朗普补充道。
特朗普表示,对厨房、浴室和一些家具征收新关税是因为大量进口产品损害了当地制造商的利益。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说:“原因是其他国家生产的大量这类产品大规模‘涌入’美国。”
美国制药研究和制造商协会反对新的药品关税,该协会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美国消费的药品中使用的856亿美元成分中,53%的价值是在美国制造的,其余来自欧洲和其他美国盟友。
美国商会敦促美国商务部不要征收新的卡车关税,并指出前五大重型卡车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或亲密伙伴,不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卡车关税还可能影响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该公司在墨西哥生产重型Ram卡车和商用货车。瑞典沃尔沃集团正在墨西哥蒙特雷投资7亿美元建设一家重型卡车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
∞ 对话雷军: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
“iPhone 17系列的牙膏挤爆了,但小米17系列在很多技术上都要领先。”9月25日晚间的年度演讲后,小米集团董事长、CEO雷军与媒体展开长达1小时的对话。雷军直言,小米要敢于对标苹果,甚至超越苹果。“今天大家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小米手机了,因为小米17这一代的产品力是跨代升级的,非常炸裂。”
提到小米汽车,他表示,小米汽车成为全网被黑的最惨的品牌之一,对于打击黑水军黑公关,小米举双手支持。他认为,汽车市场很大,国产汽车都在进步和成长的阶段,没必要搞得很难看。
谈iPhone 17:牙膏挤爆了,但我们很多都领先
在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前,小米16直接改名小米17引发广泛关注。
雷军在对话中分享了改名背后的原因,他指出,“我们通过改名这个行动,是希望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小米手机,重新表达我们敢于挑战世界第一的决心。”
“改名引起的舆情令我挺惊讶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我们小米做手机15年了,有很多人对小米有一些刻板的印象,甚至看法很固执”“今天大家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小米手机了,因为小米17这一代的产品力是跨代升级的,非常炸裂,跟iPhone17全系列相比,有很多地方都超越。”
他提到,iPhone 17系列相比过去而言,迈出了一大步,外界的评价是牙膏挤爆了。但他认为,在很多技术领域上,小米17都要领先iPhone 17,“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有信心全面对标”。
关于两款手机的销量,雷军认为,与苹果的竞争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还是要全心全意向苹果学习,一步一步地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我们提的全面对标,不仅仅是配置和参数,而是在科技引领、体验等方面,要对标苹果,甚至超越苹果”。
“5年前我们提出对标苹果,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有勇气,敢于对标世界,你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并领跑。”“从过去完全跟随,到今天小米17有很多点都超越了苹果”。
谈改变:过去5年的转身,很艰难
小米敢于对标苹果的底气是什么?小米手机又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多的进步?
雷军透露,小米手机部的研发部有10000多人,公司其实在硬核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过去公司对这些部分介绍得很少。
他表示,5年前小米就提出了要转型智能制造、转型硬核科技公司,但因为之前这些都在保密状态,大家没有太多感知,而在小米17把过去几年的东西全部放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产品力炸裂。
“大家一下觉得小米怎么这么厉害,其实在我们内部都做了5年甚至10年时间了。”雷军表示,这几年自己对整个中国的工业越来越有信心了,我们早期都在应用层、场景层创新,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在材料级和核心零部件级的创新。
而这个进步背后也十分不易。雷军提到,过去5年小米经历了艰难转身,“大家的很多批评,我们自己也无比焦虑,所以在一个内外的压力下,开始重新思考何去何从,并进行改变。”
他表示,“我们充分意识到要从互联网公司坚定走向智能制造的新战场,要转型成硬核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是机会驱动的,科技公司是使命驱动的。所以我们坚持技术立业,一上来就制定了5年投1000亿的计划。”
他还谈及了一组数字:2019年小米全年的研发费用75亿,这个情况下要投1000亿是很大的数字,“但是不管风吹雨打,我们坚定地完成了这笔投资,大概投了1020亿~1050亿。我们新5年的规划是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所以大家今天看到的变化,其实这背后就有海量研发投入的结果。”
“很多东西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你是不可能做到。我相信这次大家从小米17看到了无数的领先技术。以前我们全是在跟随,而今天讲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领先时代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走向硬核科技公司,走向智能制造之路。”
谈竞争:手机市场竞争难度超过汽车
雷军直言,手机市场的竞争难度超过了汽车,全球的对手包括苹果、三星、华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科技巨头,竞争的难度特别高;中国市场竞争也很离谱,六个主要玩家平均份额都在15%~16%左右,各领风骚两三个月。
在强大同行的压力下,小米早就放弃了速胜的可能性,在整个手机市场,尤其中国手机市场,小米打的就是持久战。
他透露,小米内部提出的目标是每年坚定增长1%的市场份额,五年时间做到20%,不着急慢慢来。“小米最强大的是,时间是小米的朋友,小米是长跑型选手,时间越长小米越强大”。雷军指出,“从过去的5年看到,小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在各个维度不留死角,我们一定要有决心做六边形战士,在每一个维度去看我们跟对手差别在哪里。”
谈高端化:要让女性用户认可
雷军表示,小米15年前创办时的使命就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简单来说,就是科技平权。“5年前,我们发现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了,所以经过反思后,坚定提出了高端化战略,全面对标苹果进入高端领域。”
他表示,这5年小米在手机高端化下了很大功夫,做汽车也坚定做高端车。第二季度财报,小米汽车的含税均价28.9万,今天小米汽车这么大的量其实已经在高端区间里。
“我越来越坚信,只要下功夫投入技术研发,只要在高端化不断前行,是有机会把高端化完全做成的。”
他还提到,在手机汽车取得经验后,小米今天在推进全品类高端化。过去小米的确走得有点快,今天我们要求把设计质量全方位拿起来,认真地把各个品类做好。“我坚信,我们还会在更多领域突破,小米也一直在持续学习提高之中。”
雷军表示,其实小米最初定位成一个极客品牌,为网络发烧友准备的。谁也没有想到,小米的成长速度超出了想象,很快变成大众品牌。“五六年前我们所遇到的痛苦就是因为成长很快,有很多人对我们不了解,且有很多偏见。同时,也因为成长太快,还有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也做得不好。所以经过半年反思,我们要推动高端化,要让高端用户认可、让女性用户认可。”
他提到,今天的小米汽车接近半数都是女性,用户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5年前高端化推动的。“在这5年探索过程中,我们也一步一步形成了高端化的方法论,即三大引领——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审美引领。我们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提升自己,才能一步一步把高端化做好。所以我们每个季度都会组织研讨,在高端化过程中有哪些成绩,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掉到哪些坑里去了。”
谈小米汽车:全网被黑得最惨
提到小米汽车的交付,雷军表示,“我们正在不断技改和提高效率,调整排班。在两个月零二十天的时间,YU7交付超4万辆。实话实说,离准车主需求还有巨大差距,但我们会不断努力提升。小米进入汽车行业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半,我们干得也还不错,但和大家的需求及要求比差距还很大。”
他表示,“高标准高要求是好事,我们的确不要老觉得自己是汽车行业的新兵。大家给我们定高标准高要求,我们自己也应该提出来。不过,我也想澄清,我们整个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还是非常之快。”
不过他也指出,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了全网被黑的最惨的品牌之一。这次打击黑水军黑公关,小米举双手支持。整个汽车产业还是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持续发展。小米汽车是受害者,希望全社会呼吁打击黑公关和黑水军,他们让整个产业发展真的遇到了很多困难。
谈及和蔚小理的关系,雷军表示,“顺为资本和小米很有幸成了蔚来和小鹏的早期投资人。虽然理想没有投资,但也有很多合作。实话实说,我非常钦佩理想为整个新能源汽车做出的伟大贡献,我认为理想开创了大空间增程SUV这条路,不少车厂都是摸着理想过河的,也借这个机会再次向李想本人表示崇高敬意。”
“汽车这个市场很大,还远没有到要相互比较的阶段。我们经历过手机行业那么残酷的竞争,汽车行业目前相对来说,大家还都在成长阶段。”他进一步表示,“基于这点,我觉得还是要共同合作,推动整个国产汽车产业的进步。今天国产汽车都在进步之中,其实没必要搞得很难看。
∞ 对话星纪魅族CEO黄质潘:旗舰手机坚持一年一迭代 留在牌桌上就有机会|财之道
“只要坚持留在牌桌上,就永远有机会。”近日,魅族22正式发布,魅友们终于迎来了等待许久的年度旗舰。日前刚刚上任星纪魅族CEO的黄质潘也首次公开露面,向《财之道》栏目详细阐述了魅族接下来的战略规划和产品策略。
黄质潘表示,这款新品原计划在今年618期间发布,但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迟。一是过去一年公司做了一些业务调整,同时在魅族22的开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要在6.3英寸的机身上同时满足设计、影像、续航和性能,比预想中要难;二是手机行业整体增长逐渐趋缓,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企业融资难度显著增大,这些外部环境也促使魅族重新思考产品节奏和资源分配。
此次魅族22售价2999元起,黄质潘坦言,在经过渠道费用、营销成本等分摊之后,仍然是亏钱卖硬件。研发投入更是长期且庞大的开支,目前单靠手机业务很难打平。那么魅族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他解释称,魅族的战略重心确实在向Flyme Auto和Flyme AIOS体验延伸,但手机作为最核心的终端设备,如果完全放弃,就意味着魅族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逐渐脱离主流市场。“我个人仍然看好手机产品的基本盘,未来十到二十年,它仍然会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终端。”
这次发布会特意回到了位于珠海的魅族科技大厦,主题为“归航”。黄质潘解释,魅族接下来要回归初心、回归产品、回归用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打造具有魅族特色的个性化产品,通过一代代产品持续迭代,逐步提升销量和用户体验。他给出的目标是手机业务三年左右实现自负盈亏。
他透露,魅族数字系列旗舰将坚持一年一迭代,预计明年下半年会推出新一代数字系列;Note系列则专注于“好用耐用”的产品定位,主打性价比和长周期使用体验,这一系列也会持续更新;另外,魅族还在探索全新形态的模块化手机产品,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布;至于当前火热的折叠屏手机,他坦言用户群体还相对小众,并且投入巨大,打造一款折叠屏手机的投入约是直板旗舰机的2.5倍,返修率也相对较高,所以魅族暂时不会考虑进入这个领域。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全面覆盖所有市场,但手机市场足够大、生命周期足够长,只要坚持留在牌桌上,就永远有机会。”他说,魅族现阶段不盲目喊口号,不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先保证健康生存再谋长远。
手机之外,魅族还有眼镜和Flyme两大核心产品线。Flyme Auto业务方面,魅族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是,目前已覆盖吉利银河、领克等品牌车型28款,用户数量突破150万。黄质潘认为,现阶段,国内同时具备手机、系统、汽车三大板块,并且能实现深度整合的,只有华为、小米和魅族。除了服务吉利旗下多个品牌,魅族也在进一步开放与其他汽车品牌的签约合作。
在Flyme Auto上,魅族的计划是,在吉利体系内,目标三年实现500万搭载量,外部合作车型争取50万,树立行业标杆后再进一步扩展规模;另外,魅族还正在开发Flyme Auto国际版。
眼镜业务上,黄质潘透露,魅族在探索眼镜与车机的联动,将来也许可以替代HUD,或者作为舱内娱乐屏的延伸,但这还需要技术突破。未来,手机、眼镜和Flyme三大核心业务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协同。
以下为对话实录(略有删改):
坚持一年一旗舰,暂时不做折叠屏手机
问:产品延期发布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下一代数字旗舰是否会回归正常节奏?
黄质潘:魅族22原计划是在今年618期间发布,但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过去一年公司做了一些业务调整,22 的开发工作也确实比我们预想的要难,我们要在6.3这个黄金尺寸的机身上既满足设计、又要满足影像、还要满足续航和性能,确实花了一些时间来调整。二是机行业整体增长逐渐趋缓,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加上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融资难度显著增大,这些外部环境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产品节奏和资源分配。
我的目标是希望每年5月份发布新一代旗舰,赶上618大促。但现实地看,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产品的时间来完成全面调整。做产品不能光靠堆资源,更要用合理的资源做足够好的产品,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魅族现阶段还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积累,都与行业头部厂商存在差距。因此,明年下半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稳妥的时间点。下一代产品很可能还是在明年的下半年发布,但我也会努力争取提前。
问:以魅族目前的体量和架构,您认为数字旗舰需要达到多少出货量才能支撑住研发和成本?
黄质潘:即便我们定价在2999元,在经过渠道费用、营销成本等分摊之后,其实仍然是亏钱卖硬件。研发投入更是长期且庞大的开支,单靠手机业务确实很难打平。
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做手机?我们的战略重心正在向Flyme Auto和OS体验延伸,但手机作为最核心的终端设备,如果完全放弃,就意味着我们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逐渐脱离主流市场。我并不希望永远亏钱做手机,而是希望通过一代代产品持续迭代,逐步提升销量和用户体验。可能这一代的销量我们有一个目标,下一代争取再增长一些。只要大方向正确,我相信花两三年时间是可以做起来的。
我个人仍然看好手机产品的基本盘,未来十到二十年,它仍然会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终端——除非哪天脑机接口或者植入式芯片真的普及了,但目前看来,我们仍需要手机这样的设备来保持连接。
所以现阶段,我们是主动选择将脚步放缓,聚焦在做正确的事情上。回归产品本身,踏实地把一代代产品做好。
问:过去几年魅族经历了不少调整,您重新负责后,希望把魅族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品牌?手机业务如何重回主流市场?
黄质潘:核心还是坚持做有魅族特色、好用的手机。数字系列会坚持每年迭代,追求的是综合体验优势,而不是单纯堆砌参数。魅族历史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创新,比如小窗模式、mBack按键、mEngine震动反馈、环闪通知等,这些都是深入用户体验细节的创新。未来我们会持续优化这些特色功能,并逐步扩展到Flyme Auto和其他终端产品中。
此外,我们还在探索全新形态的模块化手机产品,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布,这是我们对未来手机形态的一次全新尝试。Note系列则继续聚焦可靠耐用特性,适合大众消费者。一切都需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紧跟行业技术迭代节奏,踏踏实实一代代做产品。
问:发布会上提到“当前困难是过去22年总和”,如何看待内部困难与外部竞争压力的关系?
黄质潘:我们确实面临着明显的资源差距,有的友商仅影像团队就有几千人,而且还在持续扩张,比我们多不少。但如今的手机技术已经趋于扁平化,很多高端技术已经有前人铺路,我们可以更聚焦于综合体验优化,而不是参与极端参数竞争。比如我正在考虑是否去掉广角镜头,通过算法替代其功能,把宝贵空间留给更好的主摄和长焦,实现更轻薄、美观的设计。很多技术待行业成熟后,我们可以积极引入,用更理性的方式追赶行业步伐。
问:明年数字系列的具体规划是怎样的?会考虑推出Pro版本或折叠屏产品吗?
黄质潘:明年下半年会推出新一代数字系列,坚持一年一旗舰的策略,不会同时推出多个版本。打造一款旗舰机的投入非常高,我们必须集中有限资源做好单一产品。折叠屏目前用户群体相对小众,投入巨大(约2.5倍于直板机),返修率也较高(行业普遍超过20%),当前技术还不够成熟,我们暂时不会考虑进入这个领域。
问:“归航”这个词具体是指什么?
黄质潘:“归航”意味着回归初心,回归产品、回归用户体验,更脚踏实地地做事。另一方面,公司资源有限,必须聚焦,不能盲目扩张。我们现在把主要团队集中在珠海,上海和深圳只保留办事处,分别负责研发和商业化。现阶段我们不盲目喊口号,不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先保证健康生存再谋长远。
Flyme Auto没有直接收费计划,目标三年550万搭载量
问:手机与车机的互联似乎整体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并没有出现爆发式的体验突破或商业成果。您如何看待行业当前现状?Flyme Auto又是如何思考破局的?
黄质潘:手机和车机的融合,最初是由用户真实的需求推动的。现在大家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但手机必须得带。没有手机,支付、扫码、联系都会成问题。而开车时使用手机又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才有了两个终端互联的需求。
至于更深度的融合,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这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本质上,手机作为个人ID的载体,已经能够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身份认证——从简单的账号密码,到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车机系统并不需要重复所有这些验证,它的核心诉求其实就一点:知道坐在车里的是谁,并同步这个用户的习惯设置。
我再补充一个角度——芯片平台的融合。比如高通目前的车规级芯片,如8295以及下一代的8938,其实和手机端的8系芯片是共享基线和架构的。这意味着手机先用到的最新制程和技术,之后可以相对平滑地迁移到车机平台。4纳米、3纳米甚至未来的2纳米,都是手机率先量产,车机再跟进。这样一来,整个研发资源就可以复用,避免重复投入。
另一方面,应用适配的成本也在下降。以前像QQ音乐这类应用,每适配一款车型都要收取高额定制费用。但现在通过手机域的概念,很多交互可以标准化,我们通过“小窗模式”等功能实现了跨端体验统一,这其实大大节省了资源,也降低了B端的商业化门槛。
问:Flyme Auto用户数已经超过150万,目前这个用户规模能否覆盖研发成本?未来是否会考虑向用户收费?比如订阅服务?
彭翻:在吉利体系内,Flyme Auto的投入产出是打正的。目前我们没有直接向用户收费的计划。唯一可能涉及付费的是第三方的服务,比如QQ音乐会员,但那属于内容方自身的商业模式。
黄质潘:150万用户放在手机行业里确实不算多,但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是领先规模。随着量的继续积累,未来我们在与生态伙伴合作时,可以创造更大的共赢价值。
现阶段,国内同时具备手机、系统、汽车三大板块,并且能实现深度整合的,只有华为、小米和我们。小米强在手机销量,汽车刚起步;吉利强在汽车规模,手机销量还可以再提升;但唯有我们三家真正具备全线能力。
问:Flyme Auto目前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黄质潘:目前的核心思路是先投入资源把车机体验做好,通过服务吉利和其他合作伙伴来回收成本。当用户量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商业想象空间自然会打开。现阶段除了服务吉利旗下多个品牌,我们也已经开始与几家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签约合作。在适配过程中,我们会充分尊重并融入它们自身的设计语言,这种深度融合的设计方式将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其实很像早年手机行业的发展初期,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生态,阿里、腾讯也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一旦用户规模起来,很多商业模式会自然浮现。
彭翻:在吉利体系内,我们目标三年实现500万搭载量,外部合作车型先争取50万,树立行业标杆后再进一步扩展规模。
我们正在开发Flyme Auto国际版,一方面支持接入Google生态服务,另一方面也通过手车互联能力,实现流量共享和移动服务扩展,系统性解决海外用户的联网与生态兼容问题。未来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或专用硬件设备,为海外用户提供深度本地化的车机体验,包括语音、生态服务等,这本身也孕育着新的商业模式机会。
问:如何平衡手机与汽车两大业务的资源投入?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效应?
黄质潘:我们目前采用模块化管理模式,Auto团队Flyme OS团队有部分交叉,但基本独立运作。手机有相对固定的硬件团队,两者资源冲突不大。Flyme AIOS作为Auto的底层,必须持续迭代,否则上层体验难以发展。XR业务也有独立团队。现在我们将节奏主动放缓,每年只推一款旗舰机型,更合理地在618、双十一等关键促销节点前发布。Auto业务一方面服务吉利集团内多个品牌,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拓展外部合作机会。
智能眼镜仍在投入期,正探索与车机联动
问:从实际体验来看,相比眼镜,手表可能是更贴合车机互联的穿戴设备。魅族未来会考虑做手表吗?
黄质潘:手表业务我们目前主要是在海外以OEM/ODM的方式合作推出一些产品,国内暂时还没有重点布局。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要做真正与车机深度互联的手表,就必须使用智能操作系统(如Android Wear),但目前的电池技术还无法支撑长待机——即使优化得再好,也就几天时间。而如果手表要做数字车钥匙,就必须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和可靠性,没电了就会很麻烦。
因此,我认为手表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而不是核心的互联终端。未来,随着身份认证技术的进步,也许我们刷脸就能解锁汽车,甚至不需要额外设备。但在5-10年内,手机仍会是绝对的主入口。
问:眼镜和车机的互联会加快节奏吗?
黄质潘:眼镜确实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新方向,但它更多是作为手机之外的补充终端,比如运动、骑行等不方便带手机的场景。和车机的联动,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将来也许眼镜可以替代HUD,或者作为舱内娱乐屏的延伸,但这还需要技术突破。
彭翻:我们第一代AI眼镜其实就尝试过替代HUD的功能,但因为眩晕感、成像质量和安全规范等问题,最终没有推向车规级应用。后来我们迭代了观影眼镜,通过DP投屏实现在车内的多屏娱乐体验——比如后排乘客可以戴眼镜看视频,同时调用车内的音响系统。这确实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方向。
另外,刚刚发布的魅族AI拍摄眼镜(带摄像头版本),未来也可能探索车载直播、视频拍摄等场景,毕竟硬件设备可以复用。
问: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眼镜市场真正爆发,我们会增加投入吗?您如何看待其发展?
黄质潘:手机业务我计划用三年左右实现自负盈亏。而眼镜业务目前一年仍要亏损不少,因为它所有技术都是新的,需要持续迭代和高强度投入。这就好比手机影像为什么没有盲目上一英寸大底——虽然性能强,但会牺牲轻薄和电池容量。眼镜目前仍处于需要教育市场的阶段,我们的M3曾经年销几十万台,已经是国内品牌第一,但和手机相比规模依然很小,眼镜还处在投入和探索期。
万志强:我们新款眼镜在体积和重量上都控制得更好,仅39克,佩戴更舒适,续航也能达到5小时左右。
黄质潘:对,佩戴体验很重要。区别于市面上的一些眼镜戴起来有明显硌脸的感觉,我们在人体工学和曲面设计上做了很多优化,更贴合面部。魅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工业设计,现阶段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上,未来有机会再加大营销。
文|《财之道》栏目 张俊
∞ NVIDIA开源Audio2Face动画模型 为游戏和应用打造更逼真的3D角色
英伟达现已开源Audio2Face,这是一款能根据音频输入为3D虚拟人生成面部动画的AI工具。此举意味着开发者现可使用该工具及其底层框架,来为游戏和应用打造更逼真的3D角色。
Audio2Face的工作原理是分析语音的“声学特征”,从而生成动画数据,并映射至3D虚拟人的表情和唇部动作。英伟达表示,开发者除了能用该工具为预设内容制作3D角色,还可为直播场景生成动画。
目前,已有开发者在游戏如《切尔诺贝利人2:禁区》和《异形:外来入侵进化版》中应用Audio2Face技术。
除了开放模型和软件开发工具包,英伟达还公布了训练框架,允许用户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一步调整和训练模型。
了解更多:
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nvidia-open-sources-audio2face-animation-model/
∞ 特朗普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批准将TikTok置于美国所有权之下的拟议交易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他表示此举将允许TikTok在满足相关国家安全法律要求的前提下继续在美国运营。去年,总统乔·拜登曾签署立法,要求中国字节跳动公司在今年初之前将TikTok资产出售给一家美国公司,否则将面临全美范围内的禁令。但特朗普一直在签署命令,允许TikTok在美方与字节跳动就社交媒体公司出售事宜谈判期间继续运营。
目前关于交易的具体细节仍不明朗,但特朗普在周四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批准该方案。任何针对这一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的重大变动,都可能对美国网络信息消费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约43%的美国30岁以下成年人表示他们经常通过TikTok获取新闻,这一比例高于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等其他社交平台。
在周四的签署仪式上,特朗普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如果可以,他会让美方控股的TikTok“百分百MAGA”,但他计划让“各类理念、各派主张”都能受到公正对待。
副总统JD·范斯指出,这项协议确保“美国投资者将实际掌控TikTok的算法”,即决定用户在该社交应用上看到哪些内容的机制。他表示有关协议的更多细节将会在未来几周公布。
根据白宫目前披露的交易方案,TikTok将被剥离为一家新成立的美国合资公司,由美国投资者组成的联盟控股,包括甲骨文(Oracle)和银湖资本(Silver Lake Partners)等。
尽管细节尚未敲定,投资集团在新公司中的总持股预计约为80%,而字节跳动持股预计不超过20%。新平台的董事会将由美方投资者控制,字节跳动只会有一名董事,但该人将被排除在任何安全事务及相关委员会之外。
新公司的投资者还包括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以及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部分投资人因与特朗普有业务或政治关联,引发外界关于平台可能受到政治影响的质疑。
甲骨文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埃里森,虽然十余年前辞去CEO职位,但仍高度参与公司事务。81岁的他此番或将成为幕后媒体权力人物,此前他曾资助儿子大卫撮合了天空之舞与派拉蒙的80亿美元合并案。特朗普还提到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也将是新公司的投资人之一。
电子前沿基金会公民自由总监大卫·格林认为,TikTok用户可能将“体验到由新控股方制定的编辑政策”,他表示“不会百分百MAGA,问题在于新平台会如何应对对特朗普及他支持者的批评”。
TikTok核心推荐算法一直是美国安全讨论的中心。中国此前坚称,根据法律规定算法必须为中方所控。但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则要求,TikTok剥离时平台必须与字节跳动完全断开联系。
美方官员曾警告称这一算法可能被中国当局用来操控信息,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证据表明中国确实企图干预。特朗普曾在其首任期签署行政令,威胁若TikTok不剥离美业务就要予以封禁,理由是“数据收集可能使中共获得美国公民的敏感信息”。
不过,特朗普后来改变了对TikTok的态度,经常以该应用帮助他在2024总统选举中吸引年轻选民为由加以肯定。
虽然各项细节尚存疑团,但一位特朗普政府官员表示,经过美国数据重新训练后,TikTok新版本将使用获得许可的字节跳动算法,官方称此举可消除中国干预和影响风险。
副总统范斯说,“我们的目标是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让TikTok继续运营,这样美国用户会比以往更有信心”。特朗普则表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希望这笔交易能够达成”。
这一美版TikTok是否会与全球其他地区版本出现区别尚不明朗。任何对社交平台服务的重大调整,都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流失。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分析师贾思敏·恩伯格指出,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影响力不逊于技术本身,新所有权及新版本能否被用户接受仍没有定论。
作为平台控股方变动影响用户体验的典型案例,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在三年前收购Twitter后,立即引发广泛反弹,包括改名为X、削减内容审核力度、为付费用户增加专属功能等措施。而针对TikTok算法的调整则更为隐蔽,大多数用户可能察觉不到任何不同。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总统特朗普签署TikTok行政令后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司法部长潘·邦迪、副总统JD·范斯在场。
至于中国为何同意该协议,与美中贸易战进程有关。北京曾称要求TikTok剥离为“抢劫”,但随着谈判进展,中方态度转为缓和。有分析认为此次TikTok协议是中方在美中贸易谈判后实现的让步,美方则可能在降低贸易壁垒方面予以回应。有观点认为中方此举是为了促成习近平与特朗普的会晤。
华盛顿智库斯廷森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云表示,TikTok交易有助于推动美中贸易谈判,“相比之下,TikTok的重要性远低于美中关系友好与避免负面事件发生的积极势头。”
锡拉丘兹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迪米塔尔·盖奥古里耶夫认为,TikTok已成为中国可以作出让步的“消耗性筹码”,因其不再像五年前那样具有颠覆性,其独特的推荐算法如今已被Instagram等竞争对手效仿。
盖奥古里耶夫称,“中国当下更关心的是保持对美技术和服务的接触,至少短期内,可以用以实现本土半导体、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产业的自给自足。”他补充道,“这才是技术竞争的前线,而TikTok不过是逐渐成熟的消费类应用,战略意义正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