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溪”爆炸案一嫌疑人被引渡至德国受审
德国联邦检察院27日证实,一名此前羁押在意大利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乌克兰籍嫌疑人当天被引渡至德国。据悉,这名49岁的嫌疑人在德方人员看管下乘直升机抵达德国。德国联邦检察院说,该嫌疑人将于28日被带至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预计将对他签发逮捕令,随后他将在德国接受审判。

德国联邦检察院指控这名嫌疑人参与策划并实施“爆炸及反宪法破坏活动”,称该嫌疑人伙同其他6名嫌疑人于2022年9月在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上安放爆炸装置,炸坏了输气管道。今年8月,该嫌疑人与家人在意大利度假时被捕。
另据调查人员的消息,7名嫌疑人中包含4名潜水员,其中一名潜水员曾在波兰被捕并羁押,但波方拒绝将其引渡到德国。此人也是一名乌克兰男子,已于日前获释。
2022年9月26日,连通俄罗斯和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波罗的海海底输气管道“北溪-1”和“北溪-2”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发生剧烈爆炸,大量天然气泄漏。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疑遭人为破坏。
∞ 美国专利局发布最新AI辅助发明指引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1月26日发布最新指引,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借助人工智能完成的发明可以获得专利保护。 专利局局长约翰·斯奎尔斯在一份将于周五正式公布的通知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被视为类似“实验室设备、计算机软件、研究数据库或任何其他辅助发明过程的工具”。

专利局强调,AI可以提供服务并产生创意,但其法律地位仍然只是人类发明人的工具。 在只有一名自然人使用AI完成发明的情形下,关键审查标准仍然是这名自然人是否按照传统标准完成了发明构思。 专利局重申此前立场,即AI本身在美国专利法下不能被认定为“发明人”。
新指引否定了拜登政府时期专利局采用的一套思路,即用判断多人是否构成共同发明人的标准来评估AI辅助发明是否可获专利。 专利局这次明确表示,不会为AI辅助发明另设一套单独或变通的标准,所有发明无论是否使用AI参与创作,适用同一套发明人认定规则。
美国法院此前已经裁定,AI系统本身不能就AI生成的发明获得专利权,但尚未就人类在AI辅助下构思的成果何时可以获得专利作出具体界定。 新指引在司法尚未完全明确的背景下,试图通过行政层面先行厘清“人类发明人+AI工具”的专利认定路径。
∞ BlackSky发射新卫星不到一天就拍摄到了高质量的地球照片
BlackSky近期发射了新一代星座中的第三颗Gen‑3卫星,在入轨不到24小时内便从指定测试区域返回了首批高质量地球图像,展示出其在情报获取与监测数据方面的快速响应能力。
BlackSky是一家专注获取地球表面高分辨率图像并向客户提供关键地理情报的航天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Herndon。公司表示,这一成像速度大幅缩短了从卫星发射到真正具备商业成像与情报价值之间的等待周期,与传统往往需要数月时间的卫星业务形成明显对比。

根据BlackSky公布的信息,这颗Gen‑3卫星生成的图像细节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清晰分辨车辆、船只和飞机等目标,甚至能够看到地面行人的身影以及清晰的阴影轮廓。目前卫星尚未完成全部在轨标定流程,未来在进入最终工作轨道并完成优化后,其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这颗卫星还捕捉到中国四川省红旗大桥在部分坍塌事件后桥面留下的明显缺口,该灾害被认为与山体滑坡有关,而这座大桥刚在今年早些时候建成通车。


Gen‑3平台采用面向遥感任务定制的软硬件架构,被视为BlackSky在商业卫星成像与地理情报市场中的关键技术优势之一。公司不仅具备自主研制卫星本体的能力,还开发配套的软件与未详细披露的“AI解决方案”,以便为全球政府和商业客户提供从图像获取到智能分析的一体化服务。借助这种架构,BlackSky希望实现更高的重访频率、更短的数据延迟以及更强的自动化目标识别与态势分析能力。
此次入轨的第三颗Gen‑3卫星是BlackSky计划部署的12颗卫星星座的一部分,公司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将整套星座全部送入轨道并投入运营。本次发射由Rocket Lab公司的Electron火箭执行,任务代号为“Follow My Speed”,整枚火箭仅搭载BlackSky这一商业载荷,客户身份在任务对外介绍中以“保密”方式出现,进一步凸显该业务的情报属性与敏感性。BlackSky则在自家新闻稿中主要强调成像能力与业务应用,并未高调提及发射合作方。

在星座逐步完善后,BlackSky计划面向美国政府机构以及与美国关系友好的其他国家政府提供高时效的监测与情报服务,并向有高级卫星图像与态势感知需求的友好方开放商业合作。公司将通过后续批次发射扩充星座规模,以进一步提升覆盖率、缩短从成像到交付情报之间的时间差,同时在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AI解读层面加大投入。BlackSky最初是Spaceflight Industries旗下专注地理空间情报的子公司,早在2016年就发射了首颗名为BlackSky Pathfinder‑1的卫星,随后逐步构建起今天的商业遥感与情报服务体系。
∞ SK海力士将在ISSCC 2026展示48 Gb/s的24 Gb GDDR7显存
SK海力士正准备在2026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展示其新一代高速DRAM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传输速率达到48 Gb/s的24 Gb GDDR7芯片。据韩国ZDNet报道,该芯片采用对称双通道设计和升级的内部接口,突破了业界此前预期的32至37 Gb/s的速度限制。

根据韩国《环球经济新闻》的报道,这一单引脚传输速率相比目前的28 Gb/s产品提升了超过70%,使单个芯片的带宽从112 GB/s跃升至192 GB/s。以24 Gb的容量密度计算,每个封装可提供3 GB显存,这使得多种配置成为可能:8颗芯片组成24 GB,12颗芯片组成36 GB,或16颗芯片组成48 GB。采用这些芯片的256位GPU可实现约1.5 TB/s的带宽,而512位接口则可达到约3 TB/s。
SK海力士在ISSCC提交的GDDR7论文将该芯片定位为中端AI推理硬件。虽然三星和美光也在推进GDDR7速度提升,但SK海力士目前在纸面数据上瞄准了三家中最高的传输速率。不过,实际产品时钟频率可能会较低,因为GPU厂商通常会根据良率和功耗目标调整显存速度。

24 Gb容量的GDDR7显存目前仍属市场新品,目前仅英伟达的RTX PRO 6000、72 GB版本的RTX PRO 5000以及RTX 5090笔记本电脑使用3 GB模块。由于ISSCC论文通常在商业化前一年或更长时间发布,这一代产品可能会首先应用于数据中心或AI加速卡。
SK海力士还将在同一会议上发布LPDDR6移动内存产品。这款新型移动DRAM的传输速率达到14.4 Gb/s,相比LPDDR5的9.6 Gb/s大幅提升。该公司将其定位于高性能智能手机、AI个人电脑以及运行设备端生成式AI的边缘设备。
∞ 麒麟W80登上官网:华为WATCH Ultimate 2非凡探索搭载
全新麒麟芯片现身!在华为消费者业务官网的华为WATCH Ultimate 2非凡探索参数介绍中,直接标注了处理器——HUAWEI Kirin W80。官网介绍,华为WATCH Ultimate 2非凡探索智能手表搭载麒麟W80芯片,配合HarmonyOS6.0,通过软硬芯云协同,实现系统级深度优化,整机性能提升30%。
其实麒麟W80芯片并不是第一次上市了,此前的华为WATCH 5系列就曾搭载这款芯片。
但这是麒麟W80芯片第一次在官网现身,与麒麟9020、麒麟9030系列一样,无需再藏。
据爆料,麒麟W80是一款四核处理器,频率是0.328GHz-1.681GHz,GPU Mali-G310,频率是246-492MHz,还集成了NPU。
在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师紫金款的介绍中,同样标注了这款处理器。
据悉,在华为Mate XTs三折叠发布会上,华为直接公布了麒麟9020芯片,回溯上一次还是2021年华为Mate X2发布会上的麒麟9000。

此外,华为还在产品页面和手机设置页面直接标注了麒麟9020,非常振奋人心。
遗憾的是,最近的华为Mate 80系列发布会上,没能直接对麒麟9030系列进行讲解,当然这次发布会是产品太多,此举可能只是为了节省时间。

